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280-300

您现在阅读的是鱼骨小说www.yuguxs.com提供的《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280-300(第21/30页)

,改日呈给陛下过目。”

    新版大明宝钞和原来的比起来,从纸张,到图案,完全不同。不再使用桑皮纸,而是加入了特殊材料,并织入银线,摸起来有些硬,有些滑,很有韧性,不易损毁。

    现在国库白银储备充足,可以用作准备金,以保证其信用,不会出现一夜之间,变为废纸的情况。

    太祖高皇帝企图利用帝国的威信,强制推行宝钞,给官员发放俸禄、给军士发放军饷,收取税赋却只要银钱和实物,导致百姓根本不敢收这东西,大明宝钞形同虚设。

    朱翊钧吸取教训,明年先在顺天府范围内,小规模试用。官员的俸禄、军士的军饷,一半分三份,禄米、白银和宝钞各一份。百姓缴纳赋税,可以选择白银,也可以选择宝钞,地方官必须大力宣传宝钞。

    当然,光是这样,力度还不够。需要百姓切实体会到了用宝钞的便利,才会主动忙着朝廷宣传。

    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一条鞭法”虽然杜绝了地方官吏层层剥削,但白银取代实物缴税,却有一个弊端,那就是火耗。

    百姓缴税交的都是碎银,官府收上来,需要熔化重铸为银锭,再上交国库。金属融化再重铸的过程,会有一定的折耗,这就称之为火耗。

    考成法给地方官吏制定了任务,必须实收多少碎银,地方官吏也不会倒贴,这个火耗当然就要在征税的过程中,向老百姓加征。

    于是,无良官吏就在其中发现了生财之道,加征的“火耗”大于实际“火耗”,差额部分就归他们自己。

    江南富庶之地,赋税多,一两银子也就加征一二钱火耗,偏僻州县,火耗能达到三四钱。

    秋天征收赋税的时候,就有不少官员向朱翊钧提过此事。这就是平白给百姓增加负担,富庶地区,一二钱也就算了,那些偏僻地区,本来就穷,还要多征四五钱的火耗,这和以前被层层盘剥有什么区别。

    若是以后遇到个天灾人祸,粮食收成不好,地方官吏为了考核达标,还要从中牟利,说不得火耗加得比正赋还高。

    推行“一条鞭法”本是为了利国利明,这么一搞,说不得百姓负担更重,还要不要人活命了。

    现在又取消了各户从业限制,大家都去做生意,没人种田了。

    朱翊钧看后,认为他们说得有道理,凡是关于民生都不是小事,应该予以重视。于是,很快就拿到朝会上,让大臣们讨论。

    不出意外地,乾清宫的大殿,吵得比长安大街还热闹。

    “一条鞭法”刚开始推行,存在一些漏洞也在所难免。现在,开始实施“一条鞭法”的都是较为富庶的地区,偏僻的州县还未开始推行,何来火耗比正赋还高一说。

    不合理之处,以后朝廷可以制定律法规避,但因此废黜“一条鞭法”,那就是因小失大。再说,“一条鞭法”为国库带来的收益显而易见,某些人为了一己私利,危言耸听,其心可诛。

    大臣们吵不出个结果,只能等到明年夏征收再看看情况,若是火耗实在严重,朝廷就颁布禁令。

    那时候,朱翊钧心里便有了计较。

    银子需要融化了重铸,大明宝钞可不需要,凡是用宝钞缴纳赋税的百姓,该交多少就是多少,一分一厘的火耗都不需要。

    若有官吏胆敢从这里面中饱私囊,一律严惩不贷。

    还有,无论是官店还是皇庄,凡是与皇室、朝廷有钱财往来,皆不得拒收宝钞。

    百姓随时可以用银两在官店兑换相应面额的宝钞,也可用宝钞兑换银两。

    大明通宝(铜钱)的流通和使用,亦不受限制。

    户部回去加班加点努力了好几日,制定出详细而完善的规章,择日颁布。

    冯保关注了这件事的整个过程,感觉十分欣慰,在朱翊钧的敦促下,户部已经开始有了金融思维,建立起金融体系的雏形,这是大力发展工商业的基础。

    当然,大力发展工商业还有一个前提。

    春天到了,又是农忙时节。每年这个时候,朱翊钧都会频繁出宫,到京郊去逛逛,看着大家在田间忙碌,绿油油的稻田一望无际,总让他觉得,这就是大明的希望。

    今年,他不仅自己去,他还拉着张若兰一起去。

    张若兰身边有个小丫鬟,名叫春景,就是从京郊买回去的。后来她当了皇后,这个小丫鬟也跟着她进了宫。

    这一年来,张若兰一直教春景识字读书,哪怕当了皇后,也未曾松懈对她的教育。

    现在的春景虽然还不满十岁,却是与当初那个灰头土脸的村姑判若两人。

    朱翊钧问她,要不要回家看看。春景摇头:“不看。”

    朱翊钧惊讶道:“为何?”

    春景说道:“他们得到了三两银子,从此以后,就没有我这个女儿了。”

    朱翊钧又问:“那是在家里好,还是在宫里好?”

    春景看向张若兰:“只要在小姐身边,到哪里都好。”

    小丫头会说话,难怪张若兰喜欢她,培养闺秀一样培养她。

    朱翊钧出门只带了张若兰,没带春景,带上春景,就暴露身份了。

    所以,当他们路过春景家里的时候,发现他们家又添丁了,他父母也并不在意他这个女儿是卖了,还是嫁了。

    都一样,嫁了还未必能有三两银子的彩礼。

    短短一年时间,土豆就已经在京郊各处流行开来。这东西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耐寒耐旱,饱腹感强,吃法多种多样,不仅老百姓喜欢,京城里那些达官贵人也喜欢,种的人自然也多。

    在京郊巡视两日,与老百姓闲聊,了解耕种情况。朱翊钧发现,即便没有天灾,即便收成还不错,除去各种赋税,百姓也仅仅只是填饱肚子而已,有些闲钱还要供孩子读书。

    哪怕开始种植土豆,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效率过低的问题,也没法像小时候,冯保和他说过的那样,把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去发现和学习别的科学。

    于耕种方面,朱翊钧实在没有研究。他想到朝中官员也不个个都出生于官宦、地主家,也有普通农户家庭出生的。

    于是,回宫之后,他就命吏部整理所有京官的资料,把曾经种过地的都挑选出来。

    他每次出宫,就带上几个人,又找来村子里公认的种地种得特别好的农户,一起讨论。

    其中就有他属实的那位老杨。

    朱翊钧站在老杨家的田地旁边,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老杨却不急。因为村里就那么几头牛,让别家先用,用完了,他再用。

    冯保忽然问道:“你这田里都种什么?”

    “种麦子。”

    “除了麦子呢?”

    “那边种了土豆。”

    冯保问得更详细一些:“夏收之后,到播种宿麦之前呢?”

    老杨笑道:“那能种啥呀,啥也不种,歇着。”

    “歇着?”朱翊钧皱眉,他这天子活得还不如一块田地,他一年到头,常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鱼骨小说,yuguxs.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