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超市穿大秦: 140-150

您现在阅读的是鱼骨小说www.yuguxs.com提供的《带着超市穿大秦》 140-150(第33/34页)

姓名,所生男女,唯以长幼次第呼之。说白了就是男孩直接头子,二子,三子,女孩头女、二女、三女这样称呼。

    历史上的秦瓯战争,西瓯部落联盟的首领译吁宋带领越人顽强抵抗,抗击秦军,岭南地区地势险要、山峦起伏。气候湿热又瘴气横行,对常年处于中原地区的秦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而西瓯地区的人长年累月居住在这片区域,早已熟悉这里的地形和气候,秦五十万大军三次攻打岭南地,打了三年,三年不卸甲弛弩,监碌无以转饷,就连秦军的主将屠雎都在一次越人偷袭中被杀掉了,由此可见这场战争打得有多艰难。

    而如今,李信镇守南方,可能是他年龄逐渐增长,战术愈发沉稳起来,只守着自己的疆土,没有嬴政的命令,很少主动出击攻打越人,就连那日李左车的吵嚷鼓动都没发兵,有李牧当年抗击匈奴时的风格。

    听到韩信的话,嬴政嘴角弯起一丝笑意,问他:“哦?那这位小将认为要如何才能得到百越之地犀角、象齿、翡翠、珠玑等物?”

    姜珂心里吐槽,面对人才时,嬴政还挺能提供情绪价值,这声小将叫的,谁听了谁不迷糊啊!?

    果然如她所想,听到嬴政的话后,韩信当场化身成一种萝卜(心里美),心中激动,跃跃欲试,主动请缨:“韩信愿为陛下驰骋沙场,尽取百越之地!”

    姜珂看向韩信,似乎在和他说:哟,小子,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几天情商大涨啊。

    韩信用眼神回她:前些日子酒桌上同刘季聊天时他教我的。

    姜珂:未成年就喝酒,你母亲若是知道此事你就等死吧。

    韩信:信危,陛下救命。

    陛下可不知道他们二人私下里的小动作,他听到韩信的话后心情大好,随后询问一旁的寺人:“灵渠修建得如何了?”

    数月前监察史便派人来报说灵渠的修建进程已接近尾声。

    公元前的的寺人其实很卷,不仅要负责皇帝的饮食起居,还要写得一手好字,驾得一手好车,情商高善游说,了解朝中大小动向方便皇帝随时查问,就连体力和武力值都要高。

    比如春秋时期的寺人披,晋惠公命令他去杀掉自己的儿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并给了他三天时间作为期限,没想到寺人披武德充沛,体力惊人,只用了两天时间就从王城瞬移到渭河边,把晋文公都给惊呆了,虽然最后没杀掉晋文公,但也斩断了他一只衣袖。

    寺人闻言,开始搜索自己脑内资料并精确锁定到灵渠二字,达道:“回陛下,预计会在月末完工。”

    灵渠对于秦瓯之战胜利的帮助是不可磨灭的,岭南地山路崎岖运粮不便,因此工匠们便想出了开挖沟渠用河运粮的办法,灵渠能直接沟通湘水和漓水,并连接珠江水,完成后可以运送大批粮草辎重到岭南地区,保障后勤,使士兵们专心打仗,再没有后顾之忧。

    这也是李信这么长时间一直按兵不动的原因之一,灵渠并未修建完成。

    如今灵渠即将完工,嬴政心中对于岭南地区统一的执念更甚。

    “姜卿以为如何?”

    姜珂:“臣以为……”

    她故意卖了个关子,拉长声调,屋内变得安静起来。

    她笑道:“那自然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了。”

    当然还不忘补充一句:“在攻打匈奴时,韩信已经积攒了足够的军功。”

    姜珂之意,嬴政心知肚明:“既然姜卿如此看重韩小将,那朕便在这次伐百越之战中给你一个校尉的职位,韩信,你可莫要辜负朕和姜卿对你的期待啊。”

    秦朝军营中,数千人组成一“曲”,各由一名军侯统治,数曲为一“部”,各由一名校尉统治。

    坦白讲,韩信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明显没有反应过来。

    这不对啊!

    按照正常步骤来讲,不是应该嬴政先是对他的年龄表示质疑,自己引经据典一同游说将他说服,最后为了避免他不相信还要再立个军令状。

    他昨天可是熬夜翻书学习了好几个类似的例子呢,比如毛遂自荐,甘罗十二岁出使赵国,或者丞相十二岁收百家学者当门客的案例,挑灯夜读十分认真,学得韩信的母亲都心疼自己孩子学习刻苦,大半夜为他做了美味好吃的夜宵补身体。

    怎么现在……就,就这么容易的吗?我满腹学识都没用上啊!

    那我昨天熬夜翻的史书又算什么。

    算我好学吗?

    韩信似乎忘了,他面前的陛下本身也是位十三岁继位当秦王的神童,就……其实聪明人的世界会认为早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在打仗这方面也不例外。

    眼见韩信发呆,姜珂戳了一下他的后背,韩信这才反应过来,谢道:“多谢陛下器重,臣定当不辱使命!”

    打百越也不是今天下令明天出发,说打就能打的,岭南地那么大一块地盘,一定要做好战前准备,这样能少死很多人。

    粮草之事自不必说,每次战前都必须要备好,有了灵渠后,能大大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相比之前方便数倍。

    除此之外,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岭南之地的炎热气候和瘴气。

    在现代岭南地区夏天的气温已经很让人绝望,更别说气候比现代还要温暖的秦朝了,此时的平均温度大约比两千年后的现代高二到三度,那就更热了。

    以及这里雾露气深,多痨疾湿疫,毒草虫蛇水土之害虫,为中原人所避而远之,比如写《过秦论》的那个贾谊在被贬长沙后就感叹自己寿不得长。

    其实大多数岭南的疫症还是和这里湿热的气候有关。动物或人的尸体或一些其它植物在高温的作用下加速腐烂发酵产生寄生虫卵和一些别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污染水源或者空气,能在这种环境中存活下来,生命力真的很顽强。

    这些年来医家学者们为了解决南越地区的湿热瘴气,走遍无数地区、研究了不少草药,开出一张又一张的医方,可以称得上一句医者仁心。

    在这方面,朝廷十分重视,各种草药的种植条件不同,为了保持药材的最佳药效,并不将这些药材单一种在咸阳,而是各个郡县中都有药材种植工厂。

    还有军令规定军营中的士兵们必须强制规定喝烧开了的凉白开,若是某处的水源不干净,必须用活性炭。鹅卵石、棉布等过滤后再烧开饮用。

    刚开始,士兵们其实并不理解这条军令,古代生产力低下,需要用柴禾烧水,烧一壶水很费时间和精力。反正肉眼所见河水也很清澈,和自己在家里喝得井水没什么不同,也没见到那些大官口中的什么什么……虫子啊,连只跳蚤都看不到,于是很多人就存了侥幸心理,犯懒直接生饮河水,一天两天下来倒没什么,几天后果然出事了。

    肚子上鼓起大包,疼得冷汗涔涔,恨不得拿起刀子剜心剖腹。而那些听从军令烧开水饮用的士兵却并无此病。

    对此,军医早有预料,自古以来就不缺不按医嘱行事的人,秦朝军营里的士兵也不例外,几碗打虫药下去,大家看着自己排泄出来的虫尸,这下子是彻底老实了,从此以后军医让他们往东,他们绝不敢往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鱼骨小说,yuguxs.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