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穿成武则天的长女: 57.057(二更)

您现在阅读的是鱼骨小说www.yuguxs.com提供的《[大唐]穿成武则天的长女》 57.057(二更)(第2/3页)

    段宝元刚挪出去了半个身子,就听李清月又补充了一句,“记得将与会官员都在什么职务上记下来,也记一记他们对你的态度。”

    这是为何?

    段宝元跳下车去,朝着那前来传讯的梁州小吏走去的时候,在心中琢磨。

    小公主年幼却心思深沉,以他看来,她何止是在洛州将那些和尚玩弄于股掌,如今还盯上了那位下台的太子。

    又或者,这也是出自于皇后的授意。

    但看她的表现,她好像并没有打算直接将梁王的种种行径举报给陛下,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又有些让人吃不准意思了。

    哎,算了,他想那么多做什么!

    反正在没将小公主安稳送回关中之前,他的脑袋都还只是在脖子上寄存着而已!

    按她说的做就是了。

    李清月没忽略掉段宝元脚步忽然趔趄了一瞬的表现,总觉得他心中应该没说自己好话。

    但她决定先不管此事,一边摇了摇头将其甩出脑海,一边很有小大人做派地指挥着剩下几人,“等夜幕降临之后,你们陪我出去走走。”

    方才找上车来问话的赵六,能在李忠母亲和王皇后之间直接画上一个等号,足可见有些从民间传来的消息能有多不靠谱。

    那么另外的话,她还是自己去现场考察一番吧。

    可惜白日出行容易被人发觉她的特殊之处,还是得晚上来办。

    好在,他们并未身在城中,没那宵禁的限制。

    自扎营之处往城东面的旷野而去,不多远就瞧见了一片片的耕田。

    李清月漫步而行,便见这梁州地界上的地广人稀,在旷野之中愈发明显。

    若说南郑城中还有人声灯火,在今夜无月的天穹之下,城外便真是四处黢黑。

    她早将身上的累赘衣裙换成了跟随卓云习武所用的劲装,直接寻了个地方跳下了田地。

    “公主……”

    “嘘,小点声。”李清月回头警告,“我们是来偷偷考察的,有点自觉好不好?”

    方才出声提醒的卢照邻:“……”

    公主在前几日还说,他若有心要朝着文学家的方向发展,总该走南闯北,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就如这山南道的民风民俗。

    可若真要让他记载南郑是何种样子,他怕是要写出一句“已乘晚来兴,还踏一春田”了。

    说出去谁信啊,这大半夜的,公主身先士卒,偷偷造访梁州老农的田地。

    想归这样想,眼见唐璿和阿史那卓云已是脚步稳健地跟了上去,生怕落后太多,便要找寻不见公主的踪影,卢照邻也拎着手中的提灯追了上去。

    没走几步,就见小公主已在一处青苗旁蹲了下来,还在嘀嘀咕咕着什么。

    “之前在远处看着,还觉得此地草木青青,近看起来……”

    若是光线明亮的话,众人大概不难看到李清月的眉头拧起了一瞬。

    饶是她觉得自己算不会种田的那种,只在穿越前参加过几次下乡支教,顺带见识过一点农耕;她也很清楚在方今这个时代要谈农作物高产简直是在耍流氓——

    她都觉得这田地里的麦苗长得好生磕碜。

    按说自汉代就已有种植农书,到了北朝时期,还有一本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在国子监藏书的地方她就曾经看到过,可这田地之间,何止是不按区田划分,没有翻土深耕的痕迹,还几乎没在田间寻到沤肥的踪影!

    说是刀耕火种的天生天养真是一点不错。

    倒是这田地的肥力和湿润程度堪称优越,或许正是因为没有过度开垦的缘故。

    也不知道到底是应该庆幸于此事,还是应该说,这也是一种悲哀。

    她起身继续朝前走去,“走!换几块田看看,这里有多少种农作物。”

    唐代已非汉末与南北朝的小冰河期,这一点上,在李淳风为李治解释洪涝灾害由来的时候就提到过。

    若论气候优势,汉中甚至还比关中更强。

    并不是因为她先随从上任的官员一并翻越了秦岭,感到过山中寒凉,而确实是汉中地界上的温度更高。

    可摸黑在田垄上走出了不短的距离,让李清月这两条腿都有点走累了,也只瞧见零星的杂类作物。

    而且,她也并不难发现,越是距离南郑远的地方,田间的作物也就越显稀疏。

    “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连田中的杂草也不清理一下。”卢照邻已累得在田边直接坐了下来,随手一拔,便是些在清明雨季之后疯长的蔓草落在手中。

    “你今日不是听到他说了吗?”李清月也懒得站着,干脆同样在此地坐了下来。

    她伸手朝着周遭指去。

    “你看,梁州人口若平摊到全境,约莫五百亩地上才只有一个人。以一人之力,能耕耘得动这么多地吗?”

    卢照邻摇了摇头。

    就算按照大唐田令划定的赋田数额,一个成年男丁也只分到百亩田地而已。

    五百亩地……刨除掉荒地也绝没可能照看得过来!

    “还不可能人人都致力于农耕。”李清月有些惆怅地算道,“总会有人是坐享其成的,有人要经商贩售,还得有人选择就学读书。这就让能从事耕作之人更少了。”

    但并不是说,有这样多的田,就真能让人按照这样的标准去种了。

    比起让此地人人有田可耕耘,最后的结果更有可能是,耕牛和上好的农具都被掌握在了少数人的手中,以便让他们能开垦、养护好更大范围的田地。

    至于其余生活在梁州地界上的百姓,谁还去管他们要如何度日呢。

    也难怪比起耕作,更多人宁可选择危险的矿石开采工作。

    因为只有这等门路,才是能够让人吃饱饭的。

    从赵六口中轻描淡写说出的“本地人才知道这习惯”,真有逾越千斤之重。

    但凡梁州都督能有贾敦颐那位洛州刺史的治政手段,早就应当对这等风气抓一抓了。

    可惜——

    “虽然能够理解,在斗争失败后被遣送到这等地方,封地钱粮多寡也已改变不了局面,自然无心督办此地事务。可想想此地条件如此之优渥,本是贯通南北的命脉,却成了今日这个样子,还是让人……”

    好生痛心又遗憾。

    长安为天子治下,就算出于面子工程也会对农田进行一番整饬,户部也会尽心于关中亩产与赋税事宜。

    洛阳为水路漕运汇聚之地,就算在农事上稍有耽搁,也能依托于各地均摊,现在又有了贾敦实这个继承兄长精神的长官。

    梁州却已有接连多任刺史都督不做实务了,还和关中隔着秦岭,以至于成了她今日所见的模样。

    该怪谁呢?

    首先要怪的,自然是当地长官。

    她没看到此间的情况也就算了,现在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鱼骨小说,yuguxs.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