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北宋当权臣: 100-110

您现在阅读的是鱼骨小说www.yuguxs.com提供的《穿到北宋当权臣》 100-110(第31/39页)

无论是诗赋论,都是只规定字数下限不规定上限,为了不浪费答题纸,能不用草稿的就尽量不用,免得写到最後答题纸不够用。

    春闱考试对卷面的要求很高,卷面有涂抹的话会降等,涂抹的太多甚至可能会直接黜落,最好一个错别字都不要有,如果有最好换张新纸,答题纸不够的话就只能自求多福。

    考试的时间过的飞快,没有人有闲心在贡院交际,考试时间结束就匆忙休息,就算被褥单薄床板冷硬也得睡觉,不然影响到之後的考试就是得不偿失。

    三天的诗赋论考完之後是策论,从庆历四年范文正公改革取士的侧重点开始,这些年朝廷取士越来越重视论策,只要这场答的出彩,其他几场有发挥的不好的也没什麽。

    命题作文,还是论文,正是苏景殊最擅长的部分,也是苏家一大家子都最擅长的部分。

    如果像前些年那样考试重诗赋而不重策论,只要诗赋写的好,其他写的一塌糊涂也能录用,要是诗赋写的不好,其他写的精妙绝伦也没用,他这场考试就悬了。

    感谢范文正公的改革,大恩大德无以为报,小子一定努力考试当官争取让大宋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小小苏双手合十,深吸一口气翻开题目,扫完之後就沉默了。

    不是题太难,也不是没法入手,而是这题目让他不知道该说什麽好。

    一般来说,策论和诗赋一样命题范围都非常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出,有时候还会结合时务,全看出题人和官家的想法。

    足足五道策论,正常情况下出题人在命题时,都会将三种策都囊括在内。

    经义策,从儒家经典里出题,考基本功;子史策,考学子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考生能不能以史为鉴;时务策,以时事政务为主要内容,看考生是不是只会刻板读书而不能灵活运用。

    三种策论各有侧重,只这一场下来就足以吧考生的水平摸的清清楚楚。

    今年的五道策论,第一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第二道《浮费弥广》,第三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第四道《安国强军之道》,第五道《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2】

    五道题凑在一起,官家的心思昭然若揭。

    哦,不对,昭然若揭是贬义词,不能用在官家身上,反正就是懂的都懂。

    五道策论,一道重点在“新”,两道重点在“钱”,两道重点在“强”,很好,看出来官家想迫切的解决大宋又穷又弱的局面了。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这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孟子》里也引用过这句。

    周虽是古老的邦国,但却承受天命建立新王朝。

    周文王不拘泥于旧制,采取新法富国安民,孟子引用这句的时候也是劝国君不要死守旧规,要像周文王学习,发现问题就改革自新,如此才能使国家富足百姓安康。

    懂,官家这是想推行改革,顺着官家的意思写就行。

    後世关于宋朝三冗两积的讨论不少,他上学的时候也曾听过不少大家讲宋朝,当时听的时候浮于表面,可再加上他这些年在大宋的亲身经历,真让他放开了写五道策论的纸答这一道题都不够。

    後面《浮费弥广》和《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两道,巧了,他都挺熟悉。

    先前他二哥的文章里写过“浮费弥广”,後面重点写的是冗兵冗官,如此才导致国家冗费,他们俩当时还讨论了半天是开源更重要还是节流更重要。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出自《论语》,意思是百姓如果富足了,国君怎麽会不富足?百姓如果不富足,国君怎麽会富足?

    主要讨论的是“富民”,答起来不算难,熟读《论语》顺着儒家的富民之道往下写就能写出一篇策论,但是却不好写出彩。

    官家和朝臣都熟读四书五经,《论语》上写过的他们都知道,那麽多朝臣都没法真正让百姓富足,考生埋头苦读数十载,大多都不曾发愁过柴米油盐,他们能提出什麽有见地的看法?

    所以这道题看似简单,但是更像是拦路虎绊脚石,比上面几道都难。

    至于最後两道《安国强军之道》和《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这就更直白了。

    前者直接就是安国强军之道,後者是问晋武帝司马炎独断而灭吴统一天下,前秦苻坚独断而淝水之战失利亡国,齐桓公任用管仲而称霸,燕王哙任用子之而导致燕国大乱,为什麽国君采取同样的方法而结果大不相同?

    嘶,不好写,也不好写。

    但是他喜欢。

    苏景殊看完题目後很是惊喜,大概是庞衙内烧的香起到了用处,这届的题目甚合他心。

    正巧这届主考官冯京冯大人是个才华横溢不拘小节的人,答题时露些锋芒非但不会被厌恶,反而更容易被主考官看重。

    民间传闻当年冯大人和权臣张尧佐的外甥石布桐同场考试,张尧佐是当时仁宗皇帝最宠爱的张贵妃的亲伯父,他想让外甥当状元,于是以重金收买了考官让务必将石布桐取在第一名。

    据说张尧佐还特意请算命先生预测状元到底出在谁家,算命先生说会出在冯家,他就立即找到登记考生姓名的官员,吩咐如果有姓冯的报名,一律不准列入准考名册和应试名单里。

    冯大人得到消息後很发愁,他姓冯正好撞在枪口上,可春闱考试总不能不考,于是决定改姓名把“冯”字的两点移到“京”字旁,“冯京”便变成了“马凉”。

    殿试结果公布,“马凉”高中第一名,成了状元。

    天下中冯京,天上中马凉。张氏权威无用,不中冯京中马凉。

    现在去戏园子里还能点到相关的戏文。

    当然,殿试名单查的非常严,考生籍贯什麽的写的清清楚楚,临时改名的事情不可能发生,这事儿单纯就是张尧佐名声太差,百姓为了唾弃他故意编排出来的戏文。

    不管怎麽说,冯大人不是拘泥教条之人,只要他写的不太过火就没事儿。

    五道策论一天写不完,这场考试和诗赋论一样一共三天,之後就是和诗赋同样不怎麽重要的贴经和墨义。

    最後一场的重要程度还不如第一场,这一场连理解都不怎麽需要,只要记性好会背能默写就行。

    对过目不忘的苏小郎而言,最後一场就是送分题。

    但是即便如此,连着九天考下来也非常要命,很多人考到最後已经是脑袋空空,即便贴经和墨义都是最基础的背诵默写也可能写的乱七八糟。

    考的就是心态。

    九天的考试考下来,小小苏膨胀的感觉现在的他才是最牛的,区区三天的秋闱也不过如此,和春闱相比都是弟弟。

    九天啊,天知道这九天他是怎麽过来的。

    不知道小金大腿的感受如何,有没有後悔进贡院的大门。

    考前进来时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鱼骨小说,yuguxs.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