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鱼骨小说www.yuguxs.com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420-440(第18/27页)
【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朝在守内虚外之余,还奉行“养兵”之策,常年维持着庞大的军队。他们不仅将囚犯充入军队,招降农民起义军,各地流民统统充入军队,这些军队都要政府财政养着。】
【到仁宗时,宋朝军队的总人数已达140万,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
秦始皇:“多少!”
想当年,他拿出六十万大军给王翦就心头滴血,那就是秦朝统一前能调动的最大的兵力了!
宋朝也没有统一,哪来的这么多人!
汉武帝:“朕缺少的是兵吗?是大将啊!”
李世民:“这么多兵,能战之师有多少?”
赵匡胤:“若是朕有这么多兵,早就将燕云踏平!”
【为了防止武将军权,宋朝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士兵缺乏训练,将领指挥不力,军队战斗力十分薄弱。在与外敌的对抗中,常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冗兵”现象。】
【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同时,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宋代统治者选择用金钱财富买得一时平安,每年支出数十万两银、数十万匹绢,以及大量其他物品以换取和平。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造成“冗费”。】
【这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赵祯:“最富有的仁宗朝却得了个积贫积弱的评价……”
赵恒:“天幕说的不是朕吧……”
好吧,天幕将朕的遮羞布都撕碎了,朕已经停止天书祥瑞之计,停建宫观寺院了。
就等着下一个“王钦若”献上更好的计策呢。
【宋代建国后,不但没有抑制兼并,还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赵祯在位末期,“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土地政策已经接近崩溃!】
评论区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赐给了原本的将领大量的土地。”
“到真宗、仁宗两朝,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公卿大臣大都占地千顷以上。”
“真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第434章 守内虚外
【宋朝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是最接近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朝代,资本主义要想发展必要要有原始积累,宋朝除了海运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境外的财富,自然只能剥削底层百姓的利益供养中上层。】
【宋朝就连土地也是普通商品中的一个,国家不干预土地交易。一旦遇到灾年,百姓抵抗灾难的能力薄弱,只能出售土地以维持生计,那些富人自然会极力压价,百姓就变成了无业流民,只能进入富人的工坊为生,或者成为地主的佃户,随时处于破产的边缘。】
评论区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英国的羊吃人,西方的奴隶贸易……无不是建立在更多人的血泪之上!”
李世民陷入沉思:“看来这个资本主义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啊。”
魏征想直接借鉴成功经验:“不知后世子孙是如何跨过这一步的?”
天幕没有解释这个问题,而是回到宋朝——
【“三冗”问题导致宋廷入不敷出,为了维持朝廷庞大的开支,只有加紧剥削普通百姓。史书记载,仁宗庆历五年取诸路盐酒商税岁课,比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三倍以上。百姓早已不堪重负,但依旧无法填补宋朝国库巨大的亏空!】
【宋朝统治者也没有忘记已经失去土地的农民,在两税之外,还有丁口赋、各种杂变之税、徭役和差役。】
【以至于活不下去的农民大量逃亡,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如一伙”。甚至京畿开封府所属各县,也有盗寇出没!】
赵匡胤:“京城周围也有流寇!”
禁军都是干什么吃的!
评论区
“宋朝对士绅阶层太过优容,只要得到功名就能免除赋税,自然只能剥削小农阶级。”
“两宋总共320年的国祚,就有四百多次农民起义,是历史上农民起义最频繁的朝代!”
“可惜都不成气候,规模不大,没有推翻宋朝。”
赵光义不敢置信:这些后人居然在为那些起义军可惜!
只要了解了北宋末年之后的事,都会站在起义军一边吧……
【当时,已经有一些官员感到危机,富弼就曾说:“自此以往,只忧转炽,若不早为提备,事未可知!”】
【再加上当时迫在眉睫的威胁——西夏、辽国大军压境,激烈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震动了宋廷,多年沉闷的政治空气开始变得活跃起来。】
【欧阳修上书要求改革吏治,尹洙在上书中指出“因循不改,弊坏日甚”。宋仁宗在改革派的推动下,“遂欲更天下弊事”,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总算开始行动了。】
【为了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等人实行“庆历新政”。】
刘娥不解:“为何是范仲淹?”
他是有些耿直,也很大胆,但他能主持这么大的局面吗?
庆历三年,范仲淹不过四十五岁,朝中资历比他老的官员比比皆是!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我们所熟悉的语文背诵天团之一,但很多人不知道,他的政绩在北宋所有执政者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范仲淹幼年丧父,跟着母亲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更名朱说。因为家境贫寒,他便在醴泉寺苦读,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这就是他一天的食物。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没有被子,就和衣而睡……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中祥符八年,二十六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
赵恒:“原来是朱说啊,他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很多人都在向朕举荐他。”
【范仲淹自幼立志,不为良相,就为良医,良相可普济万民,良医可泽被苍生,他一生所为都在践行幼年立下的志向!】
【他在泰州重修捍海堰,保护了饱受海浪肆虐的土地和百姓,被当地人奉为范公堤,修祠祭祀。在南京应天书院执教兴学,倡导士大夫严于律己,崇尚高尚的品德!】
【在刘娥执政期间,范仲淹秉公直言,要求太后还政皇帝。举荐他入京为官的晏殊大惊失色,责怪他太过轻率,范仲淹却对朝中大员的阿谀奉承失望透顶,自请离开京城!】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鱼骨小说,yuguxs.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