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地府日常: 250-260

您现在阅读的是鱼骨小说www.yuguxs.com提供的《大秦地府日常》 250-260(第17/59页)

   一般人搞制衡都怕玩脱了,不会拉进来太多的势力下场。而且制衡也不是那么好玩的,一不小心就要翻车。

    陈寿因而觉得二世过于不顾后世皇帝死活,只顾自己快活。

    秦政:欲言又止.jpg

    虽然陈寿说的也没错,他家扶苏就是这个性子。但到底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还是得给儿子找补一下的。

    [秦始皇]:三两党派制衡,自然容易翻车。一旦帝王手段不足,便会叫一党独大,威胁皇权。

    [秦始皇]:然党派过多,便无法成事。只要掌权者不过分愚蠢,反而利于统治。

    [东吴大帝]:不错,正是这个道理。

    作为多年窝在东吴玩制衡的专业人士,孙权在这方面可太有经验了。

    [东吴大帝]:学派之间难以真正联合,便不必担忧他们关系过密,一起对抗皇帝。不像世家大族,互相联姻盘根错节,不可用此招数。

    说到这,孙权还有些遗憾。

    他觉得学派比世家好对付多了,那群学派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冲突,根本不可能握手言和。

    要是学派之间都搞“联姻”了,和双双加入杂家有什么区别?

    正因他们内部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才给了皇帝可乘之机。

    就像秦始皇说的那样,但凡皇位上的不是个傻子,任何一家就无法独大。哪怕有谁想搞事情,其他家也会不约而同地出手把它给摁下去。

    ——你家独大了还有我家什么事?

    世家大族还会拉拔姻亲一起分肉汤喝,学派就别想了。他们只会趁机把其他学派都打压了,所以永远拉不到真正坚固的盟友。

    即便有哪几家联手先干掉别家,后续也会互相打出狗脑子。而且合格的皇帝自然不能任由这种事情发生,党争激烈对朝堂没有好处。

    因而皇帝要做的就是不给他们搞联盟玩大型党争的机会,两三个党派相争才叫党争。七八个势力互相博弈,那叫大乱斗。

    只要上头的皇帝不故意挑拨他们进行无意义的内斗消耗,比如引导他们互相用见不得光的手段打击政敌。学派一般只会老老实实干活,企图用自己的本事得到帝王青眼。

    何况学派内部也不是铁桶一块,同为大儒,都有不同学说的划分呢。

    [汉文帝]:秦朝皇帝权利太大,只需皇帝不曾突发奇想捧任何一家,光靠学派自己,恐怕很难独大。

    胡亥连丞相都能说夷三族就夷三族,真有谁那么有本事做到独大了,皇帝也能反手就把人送走。

    [汉景帝]:父皇所言甚是!

    刘启都要羡慕死了,他也想拥有秦朝那么强大的皇帝权利。他要有这个权利,削藩哪儿还需要这么费劲?

    秦始皇给儿孙留下强大的帝王权柄,秦二世在这个基础上针对皇帝的大权设计了一套适合秦朝的朝政格局。

    路都给儿孙全部铺好了,羡慕。

    刘启:是个好策略,但朕的大汉用不了,大汉皇帝没那么大的权利。

    [陈寿]若有所思:如此看来,秦朝后续继承人的治国难度实则较低?

    [秦始皇]:各国皆有昏庸之主,大秦已连出数代明君,自然该为子孙忧虑。

    言下之意就是担心秦国没那么强的运道能够做到代代明君,前头已经出了那么多明君,按照运气守恒也该出个不像话的不肖子孙了。

    所以为了防止不肖子孙把自家皇位给作没了,就得多做点准备。

    秦梓桑一向很善于未雨绸缪。

    现在这个格局,培养继承人其实有非常明确的方向。就是培养他们的制衡手段,让他们能够做到引导各家维持住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甚至都不要求皇帝自己能够平衡各党,反正各党会互相排挤。皇帝只要确保他们不走歪路就行了,基本是傻瓜难度。

    二世已经尽量规避了多党的弊端,如果连这都无法驾驭,那还是尽早退位让贤比较好。

    [明太宗]:@清康熙,你看看人家,人家那才是制衡,你那个叫养蛊,活该你家乱成一锅粥。

    [清康熙]:……

    清朝是本群最底层,大家都不待见他们。待遇和晋朝皇帝差不多,直接导致清人不太喜欢在群里说话。

    毕竟吵也吵过了,吵不赢有什么办法?所有朝代联合起来唾弃大清,大清毫无还手之力。

    但即便清朝皇帝选择闭麦不和这群人一般见识,也架不住前头的明朝皇帝时不时就把他们艾特出来嘲讽一下。

    [清康熙]:九龙夺嫡时,朕手下的党派是以皇子为首,又非朝臣,怎能一概而论?

    皇子为了上位,本来就会无所不用其极地互相陷害。还想良性竞争,根本不可能。

    康熙认为自己原就是为了养蛊,制衡只是顺带的。

    [陈寿]:其实大秦也出现过皇子为某一派魁首之事,不过一般这样的皇子都无法成功上位。秦皇们似乎格外防备与学派交往过深的儿子,反而青睐在各派中左右逢源的皇子。

    [陈寿]:曾有一太子与儒家交往过密,后续因故被废。民间传闻是帝王喜新厌旧,偏心娇妻幼子,秦史记载却是“太子结交大儒,帝憎之,斥其愚钝”。

    光看这一句,还以为皇帝是被枕头风吹得讨厌太子,或者觉得太子结党威胁到了皇帝权柄。

    但结合秦朝皇帝对党派的微妙态度,或许真相就是字面意思——皇帝觉得太子之亲近儒家是愚蠢的表现,不适合成为大秦之主。

    [东吴大帝]:如此说来,二世此举也能作为筛选继承人的方法。

    孙权又悟了。

    正常皇帝选继承人的思路,是我先在儿子里挑一个不错的培养。这个不行,我再换下一个。

    康熙那会儿是培养好的已经确定不行了,对着剩下的儿子开始犯愁。那就干脆放他们去竞争,最后选个合适的出来。

    秦朝肯定不至于完全只看朝堂表现,大部分时候也是先定下一个重点培养的对象。只不过一旦对方入朝之后表现不好,那就对不起了,换太子走起。

    都当上太子了还能被换,肯定不是单纯的“结交大儒”这么轻飘飘的。一定是和儒家绑定过深,让帝王觉得这小子继位后也会继续独尊儒家,对大秦不利。

    [东吴大帝]:二世可有文章传世?

    他对秦楼桑升起了极大的兴趣,想看看对方自己写的东西。后世的分析或许存在偏颇,不如文章直观。

    [陈寿]:二世留下了许多策论,稍等片刻。

    陈寿很快把提前整理好的卷宗取了出来,在管理员的引导下扫描上传。

    众人纷纷点开查阅。

    孙权很快看到了他想看的内容。

    [东吴大帝]:二世有一篇诫子书。

    陈寿写史着重记载古人干过的事情,并不会特意去研究对方的思想主张。所以这篇诫子书他没怎么细看,只是收集了而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鱼骨小说,yuguxs.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