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搞文娱: 140-150

您现在阅读的是鱼骨小说www.yuguxs.com提供的《我在古代搞文娱》 140-150(第7/10页)

年轻人长相不错,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心想这老王家倒是人多,有王掌柜那样八面玲珑的,也有这样满身书卷气的。

    这王十四倒不像是个普通伙计,反而更像个学堂里的学子。

    等再稍稍攀谈,楼欣月才知道,原来这王十四,之前就一直在城中的书院里念书来着。

    不过等过了年,王十四就不再念了。

    王家族里的年轻人,只要能念书,就都供着,就是有个年限。

    超过十年,还没考中秀才,或者没考到书院里月考前五,那族里就不会再出这个银子了。

    王十四虽然考中过童生,但秀才却考了两回都不成。

    正好今年也满了十年之期,王十四自觉科举无望,索性回族里做个营生,也好挣份工钱养家糊口。

    因王十四在族里算是念书还不错的,族老们便让他年后去栖云城东郊的华泽镇上管书铺子……

    楼欣月听他提起华泽镇,就觉得有些耳熟,只一时想不起在哪里听过。

    等又闲聊了几句,这才想起来。

    那位常写女子当主角的东华小生,可不就家住华泽镇么?

    因就笑着提了一句。

    “华泽镇上,倒是有位写话本的行家。”

    她一提,王十四也就想起了。

    虽然这些年,他都在书院里念书,可书坊是王家最重要的产业,身为王家子弟,哪怕是那些话本都不一定看过,但书名和作者起码是了解的。

    “楼先生说的可是东华小生?”

    那东华小生是栖云城东郊的本地人,本名叫贺秀贞。

    当然了,她夫家姓任,她都成亲二十来年了,在镇上人称任贺氏。

    任贺氏夫家原本也算得上小康,田产铺子都不缺,也有几个奴仆下人使唤。

    只可惜任贺氏之夫任大为人糊涂,不但没有经商之才,也没有自知之明。

    短短十年,就将家业给败得差不多了。

    最窘迫时,一家人差点连祖宅都保不住了。

    任贺氏的婆母生了病,都没有钱请大夫。

    得亏任贺氏急中生智,将自己早年闺中写的游戏之作,拿去书坊里卖了,得了十两银子,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当然了,这书坊收话本,也不是顺顺当当,去了就收了的。

    也是任贺氏病急乱投医,连跑了几家书坊,这才有青溪书坊慧眼识珠,花了十两银子买下了任贺氏的书稿的。

    任贺氏在闺中才思敏捷,文采斐然,又有闲情逸志,因此再接再励,接连写了四五本话本。

    这些话本可不就都卖给了青溪书坊。

    栖云城里能写话本的读书人并不少,但是专门为奇女子立传的,也就只有东华小生任贺氏。任贺氏从话本中得了好处,自然也就拿起久已不动的笔,继续写起了闺阁话本。

    青溪书坊慧眼识珠,算是为栖云城的话本开创了个新类型。

    而城里读书识字又有闲钱的女子们,比如原太太这般的,就有了固定的消遣话本子。

    “正是,东华小生的话本,是极有特色的一类。可惜这小半年,倒是不见有新书了。”

    虽然东华小生这些年写的故事,不如早期的灵性十足吧,但也是中规中矩,细品之下很有韵味……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放心入不会踩雷。

    王十四点点头,笑道,“看来楼先生倒是对东华小生惺惺相惜啊。”

    “那待我去了华泽镇,闲时打听打听,这里头有什么缘故吧?”

    虽然王记有楼先生这样一个摇钱树,但东华小生在城里的读者其实也不少。

    若是东华小生跟青溪书坊起了什么龌龊,那他倒是可以趁机去挖一挖人。

    若真能挖过来,也算是他为王家做的贡献。

    两盏茶工夫后,楼家姐妹将王十四送出大门。

    挂历到手,楼赛郎赶紧在门外贴出了挂历到店的字样。

    还没清闲一会儿,就又迎来了一波一波的客人。

    这一忙,就忙到了傍晚关门。

    第148章 灯影傻小子因祸得福?

    这是楼欣月穿越以后,在这个世界过的第二个新年。

    栖云城果然是让长兴县城中老百姓向往的繁华大城,老百姓的购买力强,楼家铺子里几百份挂历不到七天就卖空了,让楼赛郎乐得早早地就将店门关了,美滋滋地拉着大姐去逛街购物。

    今年跟去年不同,姐妹俩算是有了自己的小窝和铺子,手上还有几百两银子的家底,眼见着翻了年只会收益更多,因此两个人花起银子来大手大脚,看见好的就买买买。

    去年过年,她们姐俩还得亲自干许多的活计,比如准备年夜饭和打扫和装饰院子等。

    今年因为有了杨家三人和彩枝,这些琐碎的活计,就不用她们俩来做了。

    可不就多出了许多空闲的时间吃和玩么?

    庙会赶了,灯会看了,各种小吃也尝了,还买了几串鞭炮在铺子门口热热闹闹地放了。

    正月十五灯节的时候,楼家书铺的门前,也跟街上其它铺子一样,挂起了一排彩灯。

    栖云城的灯会从初八到十八,一共十天。

    这十天里,一到夜里,大

    街上都是出来观灯的城中百姓。

    甚至还有好些个郊县的,大老远地进城住上一宿,也要来大饱眼福。

    但见大街小巷,千灯万盏,光彩灿烂。

    这些彩灯都是城中各家商铺精心制成,挂在自家铺子门前,各色各样,争奇斗艳。

    尤其是那些极有实力的商铺,为了成为整条街最吸睛的所在,甚至还要搭起灯山,那灯山的题材多种多样,有神话故事,花鸟虫鱼……

    凡是这般精彩的灯山,都会被围得水泄不通,人山人海。

    这个时代的娱乐,远不如现代丰富方便,因此有这种难得的不要钱的灯会可看,城中的男女老少,那自是要倾城而出的。

    这种难得的找乐子和宣传机会,楼欣月自然也不会放过。

    就带着家中众人也制做了一批花灯。

    像那种普通的灯,纸皮上画些花鸟山水的,虽然不起眼,但也能烘托气氛,不能少了,便做了十个。

    而带文创性质,宣传自家特色的,才是重头戏。

    正月初八这天傍晚,姐妹俩带着下人们,将自家店铺门口及二十步内,全都挂上了自家的灯笼。

    此时一条街的其他人家,也陆陆续续地挂起了彩灯。

    街上的大小孩童们,从这家门前跑到那家门前,叽叽喳喳,欢声笑语。

    “呀!这兔子灯上的兔子会动!”

    “这只仙鹤灯上的仙鹤还会飞呢!”

    “快看快看,这上头的好汉在耍大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鱼骨小说,yuguxs.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