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鱼骨小说www.yuguxs.com提供的《山野种田美食日常》 110-120(第12/14页)
做生意了么?”
老手艺人的心目中,方子必须掌握自己手中,才立于不败之地,刘青青的做法,他们着实不理解。
被他们讨论的刘青青,对坐在谢玉华的面前,微笑着道:“先生,您想不想,让您的名字流传整个南安府,甚至大江南北?”
第119章 第119章少年们,颤抖吧……
谢玉华少年秀才,在常宁县曾名噪一时。却屡试不中,磋磨十五年,才得中解元,少年时候的意气风发,锋芒毕露在十五年的岁月中磨砺,变成了稳重踏实。
刘青青画的大饼,他半点没动心,说句难听的话,他的年纪足够给刘青青当爹了,不再是心思浮动的毛头小子,被人哄几句便找不到北。人到中年,经过世情的毒打,晓得屎难吃,钱难赚,想出名,哪里是那么容易的。
他扫过面前充满朝气斗志的小姑娘,浑身上下一股敢想敢做的拼搏劲,好似曾经的自己,谢玉华不自觉对她宽容温和了许多。
礼貌温声接话:“少东家这是何意?”
刘青青暗暗高看了他一分,不愧是解元,学识稳重一样不缺。不骄不躁,不亢不卑,是冲击进士的头号选手。
刘青青笑笑:“冒昧请问先生,是打算即刻动身上京春闱,还是在家沉淀一二年再去?”
算是问到了谢玉华的心坎上。
他其实想一鼓作气上京赶考,可是,实在走不掉。家中为了供养他读书,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之处。
此去京城万里,山高水长,万一有个一二,家中妻儿该如何是好?
不去吧,举人可以谋一个县丞师爷之类的,有了进项,能缓解家中的困境,以后庶务缠身,哪里还有功夫静心专研学问。人生六十载,晃悠悠弹指一过,壮志酬筹磋磨成柴油盐米,实在意难平。
谢玉华默默想了一会,身上可见的落寞了许多:“我学识不扎实,打算在家乡沉淀几年。”
刘青青安慰他:“先生此举大善。”
“我家中也有人在府学念书,时常回来和我们讲解朝廷之事。听说朝廷上因为金人,吵得不可开交,这一年的乡试也因此推迟。
我头发长见识短,不晓得什么大道理。琢磨着,原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事,就像村子里的人家一样,为了争田埂大打出手,两家的孩子全都下场互撕。
现在已经是十月末,接下来寒冬腊月,大雪封山,一来不适合赶路,二来每每到冬季,天气寒冷,边境上又要起争端,来年的春闱,不晓得是什么样的光景,万一又延期呢,难道您一直在上京等候么?”
一语点醒梦中人,谢玉华坐直了身子,人家小小年纪,比他还看得清楚。
这个时候去京城,算是一头扎进了烂泥坑,上面神仙打架,一不小心殃及他们这些池鱼儿,还不如躲在南安府这偏远之地,等时局平稳些再说。
谢玉华想清楚了其中的得失,惆怅一扫而空,真诚的烘手行礼:“今日得小东家一席话,胜读百本书,多谢。”
他投桃报李道:“小东家特意寻我,可是有什么我能做的,只管提就是。”
刘青青笑了,她就喜欢和这样直接不做作的人打交道。
“先生,容我失礼,您觉得,您耽搁了这么多年才拿到解元,是为什么?”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刚刚还觉得她有礼懂事的谢玉华,一股子恼怒直冲天灵盖,瞬间觉得她和村子里那些人嫌狗厌吐人口水的臭小子一个德行。
他深深的呼吸了两口气,才没有甩袖离开。
对面的刘青青静悄悄的坐着,一脸认真的看着他,像等老师答案的小学子。
谢玉华心头一梗,自嘲都是过去的事,和一个不懂事的毛丫头,有什么好计较的。
没好气道:“自然是因为我读书不够多,不够广泛。”
刘青青哦了一声:“可是所有人都学了四书五经,都背得滚瓜烂熟,为什么中举的多是家里富裕的,家中贫寒的寥寥无几,难道贫寒之人,没有富有之人聪明?”
谢玉华再好的涵养,也被她给说没了:“谬论。
自然是因为世家大族家中藏书丰富,或请的夫子见多识广,每一篇文章都能从许多角度分析猜题练题,所以富家子弟考中的可能性更大。”
刘青青恍然大悟,科考和末世高考差不多,四书五经是教科书,但高考从来不考教科书,是考教科书拔高了后的知识。
那她接下来的计划,应该没有问题。
她想了想道:“先生,你能不能以四书五经为蓝本,编一套练习册出来?将近几年的科考题目都收录进去,然后再适当变化,弄成科考模拟题,或者押卷题?”
“然后我们把这些练习册大量刊印,通过书店,售卖给贫寒子弟,他们不用大量的藏书,不用请束脩高昂的夫子开小灶,自己也能通过练习册学习,在科举中取得好的成绩。”
谢玉华嘴巴张了张,半响才道:“你这想法有那么几分薪火相传的意思,可是,我只背得南安府这十五年的乡考题目,其他府的,我并无知晓,还有,进士科我没考过,实在无能为力。”
这便是意动了。
刘青青笑道:“先生莫急,您先把乡试的编写出来,进士科的,我重新想办法,让参加考试的举子默下来,再收录进去。”
“这册丛书收录五次的乡考真题,还有模拟押题,不如叫五年科考三年模拟,怎么样?”
谢玉华脸上忽明忽暗,他磋磨了十五年才中举,不是因为不够努力,是因为,有些东西,只有世家大族才有传承,为何今年他能中举,因为他考了五次,将乡考的套路都给摸透了。
若每个学子都得了这样上进的机会,相信,南安府中举之人,将会井喷一般,长此以往,朝廷里南安府籍官员不再孤掌难鸣,税政民生上,也能替南安府百姓发出声音。
他们这样做,无异于撬了那些世家大族的根基,短时内没问题,时间长了,人家回过味来,只怕要反扑。
谢玉华不在把刘青青当做个小屁孩,提出了自己的顾虑。
刘青青笑道:“没事,等他们回过味来,我们已经发展壮大,不怕他们了。”
谢玉华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我看着,你种田卖特产干得有声有色,为什么劳心劳力做这事呢?”
刘亲亲无奈笑道:“没办法,家里有人要科举,只当给他提前铺路了。”
两人就细节,又敲定了许多。
谢玉华负责编书,刘青青管理刊印出版售卖,除去成本赚得的钱,两人对半分。
当师爷县丞,要协助知县大人管理县衙,杂七乱八的事多,不能专注的读书。但当编辑不一样,他要再次吃透四书五经,深耕细作,一来编出高质量的练习,二来加深自己的理解,也是一个再次学习的过程。
刘青青对于自己人,向来大方,知道谢玉华囊中窘迫,又不愿意接受避税地主的投靠,家中甚是拮据,吩咐账房预支了一百两银子给他。
因为毛笔字大占纸,刘青青将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鱼骨小说,yuguxs.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