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鱼骨小说www.yuguxs.com提供的《炮灰如何配享太庙(科举)》 110-120(第4/15页)
总督弄出的事情?他怎么能叫水西头人跑了呢?也真怪了,发了那么多的函文,穹迦人竟理也不理。可见他在那里也没有什么威望。”
“若不是他放跑了牢洱,又何至于弄出这些麻烦?”
在座的三个人心里都清楚,朝廷对和穹迦人打仗的事情没有什么兴趣,也不屑去和他们动兵,那势必要派人出使穹迦。
可那地方谁愿意去啊?愿意去的才是傻子。
每回上供弄些什么托巴碗,陶士倧头一回见的时候,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到手里才觉得不对劲。摸起来像是什么东西的骨头,问了才知道,竟然是人的头盖骨,用金银水晶装饰了供奉他们的神明。
好家伙,什么样的神明得用人的头盖骨做器具来供奉?
现在要从理藩院里出人去出使穹迦那该死的地方,弄不好就得他这个尚书亲自带人去,他心里埋怨得紧,嘴上却嗔怪起了两个侍郎。
“行了行了,以前哪个冬天没有御门听政?就是这两年把你们娇惯坏了,现在入了春出个门都不愿意。这话叫皇上听见了,你们这官服还要不要穿了?”
两个侍郎缩缩脖子相视一笑,而后跟陶士倧打趣道:“大人心系家国,想必这次出使也一定会毛遂自荐。”
陶士倧眼一瞪,骂了一句滚,又假嗔道:“真要派人去,我就把你举荐上去。”
打趣的侍郎连连求饶。
第二天冷得出奇,幸好皇帝体恤他们,推迟了两三个时辰才进行御门听政,正好叫太阳照得高高的,打在官服上,严寒便也没那么刺骨。
六部尚书和理藩院的尚书都在皇帝身边跪着,内阁大学士就剩下了刘玳廷一人,剩下的三位大学士皇帝迟迟不愿意补齐。
刘玳廷一个人干着四个人的活。眼皮都要耷拉到地上。
陶士倧偷偷叹一口气,觉得自己在理藩院这个没多少事儿的衙门做无用的尚书也挺好。
剩下围在皇帝身边的多是些年轻人。叫什么宋征舆、郑楒琅,一个还在翰林院就入了军机处行走,另一个做长史竟也能跟着长乐王参政。还有长乐王,二十七八岁的年纪,倒是什么都管。
剩下的人就是他的亲信,刑部尚书秦行和礼部侍郎邹文。
因为他这个理藩院尚书总是排到最后被问,陶士倧便有些走神,默默想着不怪皇帝喜欢年轻人。
陛下正值壮年,这些青年少不经事,只能什么都听皇帝的,自然讨皇帝喜欢。
谁知这次问完了兵部的尚书。第二个被问的就是理藩院陶士倧,皇帝让他说话,他竟没听见,还在那走神。
这大冷的天儿,竟然让皇帝等着,长乐王咳嗽一声,讥诮起来,“陶士倧,这里边太暖和叫你想睡觉了?要不然你出去吹吹风?陛下问你对于出使的人选有什么意见,你为什么不答话!”
他疾声厉色的,皇帝倒没怎么生气,陶士倧还未跪下请罪就张口打起了哈哈。
“行了行了,天儿冷,刚才冒着寒风过来,现在又到了这暖和屋里,自然是会犯困。赶紧说
完今天的事情,你们就回自己的衙门办差,也不用在朕跟前守着。”
陶士倧冒了一身冷汗,又想着皇帝惯常的作风,从来是只许别人照做,不许别人提意见的,只张口说道:“臣全凭陛下做主。”
他真是被热气蒸的脑子糊涂了,如果皇帝想要凭自己做主,又何必大冷天的御门听政,闲得没事折腾大臣玩吗?自然是自己拿不定主意才想着叫大家一起商量。
长乐王上回是在提醒他,这次却是真生气了,指着他张口就骂。皇帝无奈一笑,叫常乐王歇歇气,又朝陶士倧自嘲道:“朕自诩生平从未凌虐过大臣,怎么叫你连话都不敢说?”
陶士倧这才反应过来又是说错话了,赶紧弥补道:“皇上仁德,只是臣为人愚钝。如果说出使穹迦,臣以为刘中堂就是不错的人选。他曾经替国家出使过赤砂,想来穹迦也不在话下。”
刘玳廷自然是不想去,但已经被人举荐了,自然要表表忠心。
幸好皇帝一口回绝,“不行,刘玳廷年纪大了,上不了高地,你再找个年轻的去。”
陶士倧看着紧盯着他的长乐王,狠下心说道:“那臣才五十余岁,尚且年轻,不如派臣去出使,也算为朝廷尽一份力。”
皇帝笑一声,“不行,你是理藩院的尚书,这次又不是什么大事,哪能让你去?选一个年轻的来。”
皇帝不太把这次的事情放在心上,穹迦弹丸之地,且贫寒异常,也就是之前南诏在土司治下才忌惮着他们,现在土司已经成了虚职,穹迦人不足为虑。
在皇帝心里,最要紧的是去看看段之缙差事办得怎么样。
陶士倧又从理藩院里选了几个,但皇帝不是嫌人家木讷,就是说人家惯会自作聪明,总之怎么选怎么不满意。
郑楒琅提议道:“臣以为可叫礼部侍郎邹文去,邹大人在礼部任职,对于礼仪仪式十分精通。再者,邹大人在礼部任职已久……”
他言外之意皇帝已然清楚。
邹文在礼部已经做了三年官,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如果想往上升也好升了,他又是铁打的亲信,还能看看段之缙在南诏干得怎么样,于是拍板下来,叫邹文去穹迦干这苦差事。
邹文当即下跪谢恩,诸臣开始议摊丁入亩的事情。
摊丁入亩,绝不如刚才出使穹迦的事情好议。
在座的诸位,谁没有个几千亩上万亩土地?就连家底儿最薄的几个穷苦书生出身的官员,靠着皇帝丰厚的赏赐也置办下了不菲的资产。
前不久实行官绅一体纳粮,已经打了个热火朝天,最后也不要名声了,皇帝硬压着推行下去。现在摊丁入亩,有地的官僚不仅要承担一份田赋,还要再承担一份人头税,只觉得口袋里的银子哗啦啦地往外流。
自然有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但反对的人太多,大家全是混蛋,偏偏你忠君爱国,愿意在陛下跟前儿表现。
因而支持的人也都闭着嘴不说话。
“怎么都不说话?叫大家都凑前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见人多了,大家才依次说起了话。
“臣以为按人头缴人丁钱,本就是祖宗的成法,祖宗之法不可违,祖宗之法不能变。”
皇帝一挑眉,“祖宗的成法?祖宗的成法一代又一代,不知道变了多少,封邦建国都成了设立郡县,你跟朕说祖宗的成法不能变?”
现任户部尚书俞石明道:“臣倒是以为该变就要变,因而臣一直都支持官绅一体纳粮。但陛下是否深思过,摊丁入亩的确叫无地小民受惠了,只是大户呢?他们凭什么承担旁人的赋税?”
摊丁入亩说到底是让有地的人替无地的人交人头税,可人家有地就活该多缴税吗?
“再者,天下不止有占地万亩的乡绅大户,还有小民百姓,家里就两亩薄田,摊丁入亩不好说是增加了他们的赋税还是减轻了他们的赋税。”
这倒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比什么祖宗成法更能说服人。
俞石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鱼骨小说,yuguxs.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