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逼朕登基: 完结&番外

您现在阅读的是鱼骨小说www.yuguxs.com提供的《别逼朕登基》 完结&番外(第15/19页)


    结束之后,周祈安听闻前朝高祖皇太后就生活在这附近,一百岁高龄了仍然健在,便又顺道去探望了一眼。

    高祖皇太后身子骨还很健朗,还能够下地走动,只是精神头不太好。

    伺候她的贴身侍女也已经八十岁高龄了,也要由人伺候着。

    王佩兰知晓她们的存在,便也常常派人关照,于是这宫里吃的、穿的、用的倒是不缺,小日子过得还挺不错。

    高祖皇太后一见到周祈安,便走来握住了他的手。

    夏公公要向前阻拦,周祈安示意不必。

    高祖皇太后牙齿早掉光了,只见她下巴颤巍巍地说道:“你是郑士仁啊?已经长这么大啦?”

    周祈安说:“我不是郑士仁,郑士仁已经驾崩了。”

    高祖皇太后便又道:“那你是郑士仁的儿子啊?

    周祈安道:“我也不是郑士仁的儿子”

    高祖皇太后紧跟着便又道:“那你是郑士仁的孙子啊?”

    周祈安哭笑不得,也不知该如何解释,为了尽快结束这对话,只能道:“对,我是孙子。”

    高祖皇太后眉眼低垂,只叹这岁月真快。

    ///

    永安十一年,张贵水病逝于三清观。

    也不知是不是巧合,又过了几个月,那棵树也枯死了。

    周祈安又请了大师,大师果然无法再在观内召唤到亡灵。

    周祈安想了想,觉得那露天席地的,总归不是个安稳去处,便还是将郑士仁移葬入了前朝皇陵,让张贵水随葬在旁。

    第259章 番外(三)

    永安元年,登基大殿一结束,周权便又整顿兵马,马不停蹄征战楚南。

    而随军出征的,还有周祈安派过来的计口授田工作小组。

    去年褚景明一退兵,楚南之地便只剩土匪、伪王势力,没有太大对手。因此周权此番不像是来打仗的,倒像是来打扫屋子的,可以说是毫无难度。

    但因角角落落都要打扫干净,以免山匪又出来祸害百姓,而此地又山多地少,十分便于匪帮藏匿,因此多耗费了些时日。

    一直到了七八月份,才推到了黔中一带。

    周权想着,最西最南也就到黔南了。

    本想停在这儿,申请转战南吴,可周祈安却忽然来了道圣旨,叫他把“六诏”也拿下来。

    原因是此地四季如春,风景如画,很适合居住。

    “六诏”是位处黔地西南方向的六个部落的统称。

    大周朝国力强盛之时,曾不断开疆拓土,对六诏也实行了羁縻政策,使得六诏归附于大周。

    但后来天下大乱,南方被吴国占据,而吴国向来偏安一隅,对六诏毫无兴趣,便也逐渐失去了宗主国的地位。六诏左右观望之下,又归附于了旁边的吐蕃。

    总之这段历史曲折复杂,不是他一个武将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至少得派个使节过来,先跟这六个部落谈谈。

    周权给周祈安上了道奏疏,周祈安看了觉得有道理,便“就地取材”,将坐镇长沙的“楚南荣誉大都督”公孙昌给派了过去。

    公孙昌也是第一次代表国家出使邻国,也十分重视。

    他着重学习了一下这段历史,便先选了其中一个最弱小,且跟另外五个部落都有仇的部落来走访,向该部落输送了一些利益,使得该部落归降大盛。

    然后,公孙昌便上了一道奏疏,表示日后只要利用该部落制衡剩余五个部落,六诏之地便可安定。

    若是不安定,也可以巧妙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按“谁弱帮谁”的原则,让他们持续内斗,自顾不暇,无暇关心天下事,总之是已不足为惧。

    这道折子递到周祈安案头时,已是隆冬时节。

    其实公孙昌这计策不错,满朝文武也觉得公孙昌此事办得漂亮。但周祈安一时不知该如何答复,这折子便一直压着没发。

    直到来年元月,卫吉离世,周祈安难过了许久。

    等打起精神,开始批阅奏疏,才见公孙昌又上了一道折子询问他。

    他这才回了句一-就按公孙大人的意思来办吧。

    这一年时间,盛国边境线不断向南推,且推得稳扎稳打。

    周权在前方打仗,赵秉文便在后方推行计口授田。因此盛军所到之处,皆是民心所向。

    永安元年,楚地彻底归入了盛国。

    来年,周权把怀信留下来对付蜀国,自己则转战吴国,兵分两路,一路从楚地沿长江向东,一路则从檀州陆路南下。

    两军联动之下,南吴堆砌在国都附近的四十万大军一时兵败如山倒,金陵迅速被攻破,城头改换大王旗。

    王宝姝的江南之行,因这两年南方战乱而极不顺利。

    黄牛也很后悔接她这一单,但看王宝姝有钱有人,身边还有一个武功高强的女保镖,便也只好继续跟她们抱团,为她们带路。出门在外的,总比落单要强。

    这一日,王宝姝一袭纱裙走出了画舫,轻轻掀开了罩在脸前的纱笠,远远一瞧,总算瞧到了“金陵城”三个大字。

    只是仔细一看,这城楼上插着的怎么是盛军旗?

    一行人靠了岸,找了路人来询问,那路人道:“你们不知道吗?盛军上个月打进来了,金陵已经被占领了,咱们的皇上逃到江南西道那边去了!”

    王宝姝:“”

    这算什么出走半生,竟然还在盛国?

    收复了江南东道后,周权并未西进。

    江南西道地形复杂,且南吴势力已经不成气候,继续攻打,是个细活儿。

    再者,功劳也不能全让他一个人给占了,他下面这些将领也需要大施拳脚的机会。

    他便把战场交给了阮迁与怀青,自己则先回了长安,干干净净交出了兵权,每天只在王府种种菜,顶多帮周祈安带带兵,深藏功与名,日子过得清闲自在。

    他十三岁便入了行伍,这辈子从未如此清闲自在过。

    来年,阮迁与怀青拿下了江南西道。

    南吴皇帝走投无路,被迫自尽。

    回到长安后,周祈安便封了两人为侯,封三千户。

    同年,怀信、褚景明拿下了蜀地,周祈安加封怀信五千户,加上原有的五千户,怀信成了盛国唯一一位万户侯。

    褚景明则保留长沙王封号,封三千户。

    周祈安大方封赏,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功,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都是周权的下属。

    而对于这些安排,周权也很满意。

    周祈安看他不愿再在仕途上进一步,金子银子又不缺,便也时常送些各地的土特产给他。什么草原的肥羊、江南的茶叶、西域的珠宝,主打一个心意满满。

    两人感情也依旧很好,在朝堂上是君臣,下了朝还是兄弟。

    都说功臣与皇帝不好相处,容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鱼骨小说,yuguxs.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