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220-230

您现在阅读的是鱼骨小说www.yuguxs.com提供的《[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220-230(第20/26页)

护之下站在人群中。

    对这样一个十年不遇的景象,她们个个露出了啧啧称奇的神情。

    吕令雎挽着黄月英的胳臂问道:“你说这样的场面会被怎么记录在蔡姐姐的笔下呢?若是只歌颂新帝登基盛况,好像显得我们君侯不够气派,要是只说我们君侯奉剑讨贼,又显得有些僭越。”

    黄月英收回了看向乔琰的目光,朝着吕令雎回道:“若是这样不好写的话,为何不从弘文馆侧面表现呢?”

    见吕令雎还有些似懂非懂的样子,黄月英解释道:“弘文馆虽然已经建起,四馆主也已经选定,但你觉不觉得,若按往来于长安的士子人数,其实还只容纳了极少的一批?”

    吕令雎想了想她看到的场面,点了点头。

    “因为天子未登基,众臣官位未曾落定,率先一步到来的未必就能提前有所得,反而会因筹备登基诸事繁多而被忽视,不如等登基典礼完毕后,以见天子威仪为之震慑的说法,前来弘文馆投效。”

    “长安有主,新帝登基,士人纷纷自弘文馆晋身的消息记载于月报上,负责抄录的乐平学子又会如何想呢?”

    吕令雎恍然:“总得让自己再多学些东西,也好跟他们争个高下吧!起码不能比这些先效力于中央的落后太多!”

    这就是调动起学院内的积极性了。

    但吕令雎一边想着此事,一边又琢磨起了另一个问题。

    在这新年的开端,君侯的新压胜钱是不是也该发了?

    今年又会是什么图样呢?

    她跃跃欲试地想要正式得到委任,也未尝不是因为这个缘故。

    每晚上一年,她就要推迟一年才能开始领取新年压胜钱,就比别人少集了一种图样。

    这也是一种积极性的由来嘛。

    反正吕布还身在绥远城镇守,这枚压胜钱就先由她保管好了——

    且不说这些围观者是如何想的,在这千人万人的目光中,刘虞和乔琰等人已经出了长安城,直入明堂中的宗庙而去。

    因明堂规模不大,在修建的精细程度上远高于桂宫和未央宫,倒也对得起举办在此地的仪式。

    刘虞先入宗庙祭告大汉先祖,后于明堂之外燔燎告天,意为裡六宗,望群神。

    这便是进一步昭告继位的合法。

    等到了这一步,登基大典就几乎完成了。

    因刘协只是失踪而不是身亡,群臣不必改换吉服为丧服,只需完成后续的迎送天子回返长安就好。

    这一出冗长繁复的流程完毕,当重回紫宸殿的时候,刘虞的存在就不再是被“授予”天子权柄的即位候选人,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汉君主。

    有天子在位,邺城朝廷中有那些百官划分,长安朝廷自然也是如此。

    当然,先一步对外公布的乃是改元。

    自今岁元月初一起,长安朝廷改元建安,意在天下建宁,永乐长安。

    有意思的是,邺城朝廷也在此时修改了一个年号,叫做永汉。

    但到底哪一个汉才是汉朝正统,必定还是要以东风西风之斗来做出决断,光是靠着年号还远远不够。

    在长安的宫阙中,刘虞已让人宣读起了对朝堂众臣的册封。

    三公之中,以卢植为太尉,以王允为司徒,以黄琬为司空。

    但还未等接着宣读到武将的敕封,众人已见乔琰当先朝前迈出了一步。“臣有事要奏。”

    这显然并不是个合规的上奏方式,只是念在她对长安朝廷的重要性,这种举动也未尝不可。

    在刘虞抬手示意她开口后,乔琰说道:“今关中虽定,天下未平,四方州牧侯伯中,益州荆州为汉室宗亲,当有朝中官职委任,以示汉在长安。”

    “昔年董贼以大司马位委任刘益州,然此位终有僭越之嫌,不如以大将军位托之,结关中与益州之好。”

    乔琰话一出口,手持册封诏书的刘虞亲随都惊了一跳。

    大将军?

    在册封之上,那分明是属于她的位置!

    229. 229(二更+40w营养液加更) 刑……

    刘虞虽然没提前与乔琰商定这个大将军的位置,但此事在长安,已算得上是一件默认的事情。

    长安朝廷所能够真正掌控的区域,或者说能让政令直接下达的区域,其实只有凉州并州和关中而已。

    而这三个地方都是乔琰打下来的。

    若要与冀州的袁绍,幽州的公孙瓒相抗,要与其他的各方势力或是联合或是制衡,乔琰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大将军执掌天下兵马权势。

    那么在刘虞坐镇中央后,只有让乔琰手握这个权柄,才能更名正言顺地调动起四方的兵马。

    刘虞深知自己确实不是统兵的料,对给出这份对她年龄来说有些超额的委任,也未曾觉得有何不妥。

    再若考虑到正是因为乔琰的缘故他才能坐在这个皇位上,给出大将军的位置只能说是顺势而为。

    但现在——

    在这道宣读的委任旨意之前,她竟先将这个大将军的权柄送出给了益州牧刘焉。

    别说是正在宣旨的刘虞心腹,就是此时端坐在上首的刘虞本人,以及刚接下了三公位置的另外几人,也都不免觉得有些吃惊。

    这好像对乔琰来说并不是个有利的举动。

    若此时是和平时节,天下也未曾出现这样二分的状态,甚至不需要她自己做出谦让,其他人都会对这个委任决定提出辩驳。

    然而方今情势如此,身在此地的也大多承蒙了她长安救援之情,绝不可能做出驳斥。

    但很奇怪的是,刘虞直觉,乔琰的这番表现好像并不是因年少位高而退让。

    以她当年为并州在蝗灾中的应变而选择扣押刺史的决断,她是分得清时局缓急的,绝不会在此时做什么无意义的谦让。

    他又听乔琰在此时说道:“董贼驻扎长安之际,自益州购置米粮暂缓长安短缺,已可见益州天府之国景象,方今大敌仍为袁绍公孙瓒之流,益州可联结为友不可为敌。”

    “董贼在时,刘益州为大司马,董贼已除,此位不当太低,以防为袁绍所趁。”

    “然大司马之位凌驾于三公之上,总摄军政二权。那益州牧刘君郎昔年表奏重启州牧之事,已有割据之嫌,汉中太守苏固为刘君郎部将张修所换,武都郡太守之位落于张鲁之手,实不敢留大司马之名,令其行事过于张扬。故而请陛下给其大将军之名。”

    刘虞从乔琰这句话中回过了几分味来。

    给身在益州的刘焉以大将军名位,并不意味着要给其大将军之实。

    益州的环境也让刘焉不可能将自己的势力,凭借着这份兵马调度的权柄扩展出去多少。

    给出大将军之名的本质意义,只是要让刘焉不可能倒戈向邺城朝廷的这一方而已。

    是大将军还是大司马,在拉拢刘焉方面的差别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鱼骨小说,yuguxs.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