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北宋当权臣: 190-200

您现在阅读的是鱼骨小说www.yuguxs.com提供的《穿到北宋当权臣》 190-200(第14/20页)

天种就好了,冬天种来年春夏成熟,正好把青黄不接给接住。”

    苏景殊摇摇头,“不行,红薯苗怕寒,冬天种就算能出苗也会冻死。”

    其实司农寺还掌管救济贫困、举办祭祀用的公田,只是那些田産都有用处不能拿来当试验田,不然就能和登州那样划一块地将目前能拿出来的种子都种下去。

    大宋最优秀的农业人才要麽在民间要麽在这儿,育种不是现代才有的技术,他们天朝祖祖辈辈都在种地,关于育种的研究从来没停过。

    系统出品的良种可能会让他们懵逼几年,不过不重要,看在优良形状和亩産量的份儿上再懵也能清醒过来。

    种子好的出乎意料怎麽了?不能是他们大宋被上天眷顾出现了自带仙气儿的种子?

    问题不大,等皇庄里种明白就开始推广。

    胡宗愈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比起奢望冬天种番薯,不如想法子提高小麦的産量,番薯毕竟不常见,百姓肯定更乐意种小麦水稻。”

    皇庄可以随便尝试,种不出东西也没什麽,农人扛不住这个风险,比起没见过的东西他们更倾向于求稳。

    陈州这是受灾严重粮食大幅度减産,来年继续旱的话种麦也养活不了家里人,所以朝廷可以趁机将红薯土豆这些作物推广下去,不拘什麽地方,房前屋後种一点能让百姓保住性命就行。

    冬天很多作物都不能种,除了冬小麦他想不出还有什麽更有用。

    苏景殊无声叹气,“会有的,迟早会有的。”

    早晚有一天他们的小麦能亩産一千斤,北方只能一年一熟,南方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民以食为天,只要家里粮食够吃,民间的造反起义能立减百分之八十。

    至于红薯土豆那些倒不用担心,好东西不用朝廷特意宣传,百姓发现这东西一挖能挖出来一串自己就会找地方种。

    郏亶擡眼,“听皇庄的农人说他们明春分出一部分田地准备种玉米,登州给的经验是春天和夏天都能种,而且只要三个月就能成熟。”

    “夏天种的是三个月,春天种下去的要四到五个月,而且玉米出苗时需要大量的水,陈州现在正旱着不能种。”苏景殊想想之前手忙脚乱种玉米的情况,又摇摇头,“虽然玉米産量高,而且出苗之後就不用怎麽管,但是後面又开始怕涝,年景不好的情况下还不如种别的。”

    种之前只知道这是穿越神器,种之後才知道这个神器的前置条件是风调雨顺。

    红薯土豆耐旱不耐涝,高粱抗旱又抗涝,玉米是既怕旱也怕涝。

    种子种下去需要充足的水分,水分不够不出苗,出苗後需要适当干旱来促进根系发达,水多了根系长不好连地里的杂草都干不过,中後期又需要足够的水分来结果,水少果穗就会发育不全。

    这种分时段的耐旱耐涝种植条件高,要麽年景好要麽水利设施好,不然就是减産减産再减産。

    郏亶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我先前在睦州做官,当地的水利做的很好,稻米産量也高,如果北方也有南方那种水利条件或许就能推广开来。”

    在水利条件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玉米的确可以等几年再推广。

    不推广是不可能的,亩産一千多斤的粮食就是天天担水去浇也得种。

    两个人很快就什麽抗旱什麽扛涝哪儿的水利建设值得参考展开讨论,胡宗愈缩缩脖子拢拢衣服缩小存在感,两眼无神的盯着他的烤红薯和其他同僚一起当听衆。

    他想去地方历练就是因为这,人家谈起农事水利头头是道,他在旁边只能露出尴尬的微笑,他不要面子的吗?

    第198章

    *

    胡兼判很忧伤,他感觉他在司农寺就是个摆设,衙门里随便来个人都比他有用的多。

    诚然调到司农寺衙门的他们都是近几届的进士,资历最浅的苏同判都有两年在地方为官的经验,他们这几个前几届的进士进入官场的时间都比苏同判长。

    只是当官时间长不代表经验丰富,纵观他们这几个中流砥柱,他才是经验最不丰富的那个,连最年轻的苏小弟都不如。

    虽然他一直把吕惠卿没见过新法在地方到底是什麽样挂在嘴边,但是吕惠卿当年先到真州任推官,任期满後才回京城到条例司任职。

    郏亶郏大人更不得了,他本身就出自农家,考中进士後到睦州任团练推官,在睦州时时常到野外跋涉考察当地的农田水利,同时还研究古人的治水之法,在苏小弟没来之前郏大人就是司农寺最了解农事的官。

    苏小弟的经验更不用说,虽然子瞻说这小子小时候连杂草麦苗都分不出来只会在田埂玩,玩到兴头还会抓起草叶吃,但是人是会长大的,长大了的苏小弟谈起农事能和郏大人一较高低。

    只有他考中进士後没有出京而是留在京城任光禄丞,任期结束後还在谏院待了一段时间,自始至终都没出过京城。

    子瞻说的对,他们家本就是耕读之家,小时候的苏小弟只是没有觉醒种田意识,如今长大了看到农田就知道要怎麽种,天赋所在根本比不了。

    以前一直觉得苏子瞻在忽悠他,种地哪儿来的天赋,不都是耳濡目染慢慢学的?

    现在才知道那家夥说的都是真的,世上真有忽然觉醒什麽都懂的人存在。

    他家几代为官,种田的天赋不知道几时才能觉醒,天天待在衙门听同僚侃侃而谈太刺激人,还是去地方历练更适合他。

    胡宗愈托着脸胡思乱想,旁边说的正欢的俩人谁都没注意,甚至话题已经从农田水利转移到温室大棚。

    温室大棚不是後世才有的技术,早在汉代就已经有类似的做法,比如汉元帝就曾在寒冬腊月命人在太官园中建一座密闭的房子,屋里烧火提高温度来种植葱、韭等反季节蔬菜。

    汉时“冬葵温韭”是达官显贵们的专享,也是备受抨击的奢靡行为,现在不一样,大宋不光达官显贵有反季节蔬菜吃,家中富裕的普通百姓咬咬牙也能吃到,不至于因为吃口反季节蔬菜就被骂奢靡浪费。

    由此可见,最重要的还是提高生産力水平。

    只要生産力水平能跟上,其他就都不是问题。

    那麽问题来了,怎麽才能提高生産力水平?

    快步进入工业化是不可能的,他没那个本事,大宋也没那个条件。

    左向右向前看後看,还是安心种地吧。

    先让百姓吃饱,其他以後再说,没准儿将来大宋真的能进行个小规模的工业革命试试水呢。

    胡大人:……

    你们要不要听听你们说的是什麽?放过听不懂的其他人好不好?

    苏同判和郏寺丞谈论的内容过于深奥,痛苦面具很快从胡兼判脸上蔓延到旁边所有人脸上,连烤红薯吃着都不香了。

    就在其他人眼神交流要不要找个借口躲出去时,进宫面圣的吕大人回来了。

    胡宗愈率先起身相迎,吓的吕惠卿已经迈进屋的脚又退了出去。

    什麽情况?这家夥疯了?

    天上也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鱼骨小说,yuguxs.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