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鱼骨小说www.yuguxs.com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340-360(第8/28页)
起了很大的作用!】
评论区
“王勃虽英年早逝,但仅一篇《滕王阁序》却让其名垂千古。”
“王勃就是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
第346章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第二位便是杨炯,当然杨炯本人并不认可这个排名。】
李治好奇的询问站在身边的杨炯,“卿想要什么样的名次?”
杨炯性情耿直,也极其渴盼能够拥有一次机会,让天子记住自己,便朗声答道:“回陛下,臣之前不知王子安的才学,自认为应排在卢升之(卢照邻)之后,王子安之前。但《滕王阁序》才起横溢,堪为千古绝唱,臣已无不平之心。”
杨炯虽自认为比王勃有才,但他也为王勃的诗文集写了序言,可见诗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王勃对与自己志向一致,不同与流俗的诗人都很有好感,当即对杨炯释放了善意。
“流俗”上官仪:我才是文坛领袖,天幕却大赞“初唐四杰”。不知这个文坛领袖还能担任多久……
【杨炯也出生于永徽元年(650年),与王勃同岁,他自幼聪明好学,博涉经传,文采出众,尤爱诗词。九岁参加神童试,成为朝廷认可的神童。十一岁任弘文馆待制,成为皇帝的待诏供奉。】
杨炯默默地想:直到如今依旧是待诏……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杨炯的思想逐渐成熟,产生了学而优则仕的想法,作了《青苔赋》、《幽兰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情。】
评论区
“惟幽兰之芳草,禀天地之纯精,抱青紫之奇色,挺龙虎之嘉名……”
“在文中,杨炯以幽兰为喻,将自己比作屈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李治:“此文用词华美,用典精确,不错。”
但是,你怀才不遇,岂不是在说朕没有识人之明!
【26岁的杨炯参加了科举考试,顺利登科,成为秘书省校书郎。】
【心怀经国天下之心的杨炯,直到年近三十才得到了一个校对典籍的九品小官,杨炯心中自然郁郁不平。要知道,与他同岁的王勃已经因一篇《滕王阁序》成为千古绝唱,人虽死,其名却震彻寰宇!】
评论区
“此时,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高宗派裴行俭为帅,出兵征讨。”
“杨炯也渴望建功立业,于是写下了《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刘彻:“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写得好!”
【沉寂六七年后,杨炯终于得到了一个机会,一跃成为太子李显的詹事,加弘文馆学士,这是太子府中的心腹要职,杨炯自然十分喜悦,但这样快意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
【高宗死后,武则天垂帘听政,徐敬业于扬州起兵,杨炯的堂弟杨神让也参与了此事,杨炯受到株连,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离开了生活二十六年的长安。】
杨炯:“多谢娘娘厚恩,伯父之子谋逆,臣只是贬官没有被诛杀,已经是邀天之幸了。”
武后也挺喜欢这个待诏……的文章。
【任满回到洛阳后,杨炯与宋之问负责教导宫人学问。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微末小官,杨炯心中不平,却依旧对武则天极尽颂扬。】
【他在《盂兰盆赋》中,称颂武则天“周命惟新”,并希望武则天作为“神圣皇帝”能够“任贤相,悖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省游宴……捐珠玑,宝菽粟,罢官之无事,恤人之不足”,成为帝王的楷模!】
不论是哪个时空的武则天都很喜欢这篇文章,难得有人能超脱男女,将自己单纯的当做帝王看待,杨炯很有眼光!
但天幕的评论区却被另一个人的名字刷屏了——
评论区
“就是那个想要做武皇入幕之宾,却没有被武皇看中的宋之问?”
“就是那个剽窃外甥刘希夷的诗文,还杀了原作者,将其据为己有的宋之问?”
武则天双目微眯:“是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吧。”
他便是因为这句诗文得到皇帝的青睐。
“就是那个谄媚二张兄弟得到重用,也因此被贬的宋之问?”
“就是那个卖友求荣,依附安乐公主和武三思,主持科举考试公然收受贿赂的宋之问?”
“是的,但宋之问与沈佺期也是完善五言律诗,开创七言律诗的奠基人。”
武则天:“罢了罢了,宋之问虽才华出众,却人品堪忧,将其逐出宫廷,永不录用!”
宋之问:……
【杨炯为官以严酷著称,在盈川为县令时,杨炯亲政爱民,恪尽职守,深得当地百姓爱戴,直到如今依旧有一座杨公祠矗立在盈川。】
评论区
“当年遗手泽,盈川城外五棵青松;世代感贤令,泼水江旁千秋俎豆!”
“将严酷对准不法分子,自然能得到百姓的爱戴。”
【杨炯最终死于盈川令的任上,终年四十三岁,世称杨盈川,他是初唐四杰中唯一一位得到善终的人。】
杨炯:善始善终,于愿足矣!
【杨炯出身寒门,才华横溢,性情耿直,却也恃才傲物,轻视权贵,因此他在诗文的风格上与上官仪为首的宫体诗派有着鲜明的区别。】
【他主张以文章抒发自我,形成了骨气、刚健的文风。冲破了上官体的流风,一扫齐梁以来的绮媚华靡,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
武后若有所思:“如今朝野上下将上官体奉为圭臬,却不曾想,这已经是即将被取代的陈旧文风!”
李治:“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件事物最初萌发时总是不动声色的。”
上官仪:这个诗坛领袖不做也罢!
【与杨炯不同,卢照邻出身范阳卢氏,是汉朝名臣卢植的十六世孙。范阳卢氏作为隋唐时期最有名的门阀士族“五姓七望”之一,千年以来,极尽显赫,人才辈出,世代冠冕!】
【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从两汉到隋唐,无论朝代如何变迁,世家总能在朝廷上占据一席之地,自然会引起强权帝王的警惕!】
【高宗李治下禁婚诏,禁止“七姓十家”之间互相通婚,范阳卢氏便在其中,但禁婚诏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范阳卢氏的通婚圈子仍然以崔、王、郑、李四姓高门为主,卢照龄便是这样一位出身显赫的世家子弟!】
评论区
“唐朝的世家虽盘根错节,却没有多少有才能的名人。”
“我只能想到王维和崔颢……”
“事实上,唐朝的王侯将相,很多都是世家大族的姻亲,为了在朝堂立足,很多人甚至与世家连宗,将自家的祖宗都换了。”
“所以张九龄才有如此名望,因为他是岭南人,与中原的世家没有关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鱼骨小说,yuguxs.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